中国车规芯片新秀:紫光同芯如何突破国际巨头的市场壁垒?
在汽车产业加速向智能化、网联化转型的浪潮中,车规级MCU作为电子控制系统的“大脑”,其重要性日益凸显。
然而,随着大量企业涌入这一赛道,汽车MCU市场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“内卷”竞争。紫光同芯凭借其THA6系列高端车规级MCU产品,不仅成功跻身国产第一阵营,更以硬核技术实力为行业树立了新标杆。
THA6系列的技术高度与市场认可
车规级MCU不同于消费级芯片,其需要满足严苛的功能安全标准。国际标准化组织(ISO)制定的ISO 26262标准中,ASIL D是汽车功能安全的最高等级,要求芯片的单点故障检测覆盖率超过99%。
紫光同芯THA6系列正是瞄准了这一高端市场,其中,THA6412作为国内首款通过ASIL D产品认证的Arm Cortex-R52+内核车规MCU的旗舰产品,主频高达400MHz,采用Armv8架构指令集和先进的嵌入式存储工艺,并集成最新版本GTM 4.1,支持高精度PWM输出,性能比肩英飞凌TC387。
“从内核到外设、总线和数据流,我们实现了端到端的全链路保护。”紫光同芯汽车电子事业部MCU产品线副总经理徐文凯在2025上海车展上强调。
这种系统级安全设计意味着,THA6系列不仅满足形式上的认证要求,更从芯片架构层面构建了完整的安全机制。例如,其内置的硬件RDC模块支持软硬解码双模旋变信号处理,为动力域控制提供了高可靠性保障。
市场数据印证了THA6系列的成功。截至2025年,该系列已被主流车企和头部Tier 1供应商批量采用。特别在新能源车三电系统(电池、电机、电控)领域,THA6系列凭借其高实时性表现(响应速度达微秒级),正在逐步替代部分进口芯片。
从价格战到价值战,汽车MCU的升维竞争
2024年全球汽车MCU市场规模达109亿美元,但增速放缓至8.3%,市场竞争趋于白热化。紫光同芯汽车电子事业部副总经理杨斌将这种“内卷”分解为两个维度:价格竞争与技术竞争。
在价格层面,市场逐渐回归理性,单纯比拼价格并不利于行业和企业长久发展。
来源:Yole
紫光同芯选择了差异化路径。“我们聚焦的是动力底盘、区域控制等高端场景,这些领域的客户更关注长期可靠性而非短期价格,这种策略使得THA6系列保持了稳定的毛利率。”杨斌表示。
技术层面的“内卷”,则被紫光同芯视为良性竞争。
随着电子电气架构从分布式向域控制演进,MCU需要处理更复杂的实时任务。例如,在制动系统中,从传感器信号输入到执行器响应的全过程需在5毫秒内完成,这对芯片的计算精度和延迟提出了极高要求。
THA6系列通过多核架构设计(THA6412采用四核异构设计)和高速总线互联,满足了新一代域控制器需求。
此外,紫光同芯还构建了完整工具链生态,与ETAS、IAR、东软睿驰等合作伙伴推出了开发套件,帮助客户大幅缩短了方案落地周期。
紫光同芯的三驾马车:域控MCU+汽车安全芯片+功率半导体
行业关于“中央计算平台是否会取代MCU”的讨论日益热烈。对此,紫光同芯展现出理性判断:“汽车市场足够大,未来将是多种架构并存,而MCU的需求数量或将在60-80颗/辆左右。”
杨斌在采访中举例道:“即便在高度中央化的架构中,末端执行器仍需本地智能——比如一个简单的风扇驱动,若仅依赖中央处理器指令,不仅线束成本增加,实时性也难以保证。”
基于这一判断,紫光同芯将进一步发力车规级MCU市场。与此同时,在汽车智能化的下半场,紫光同芯还面向下一代汽车电子电气架构,打造了涵盖域控MCU、汽车安全芯片和功率半导体的全面整体解决方案。
紫光同芯表示,公司将持续完善以信息安全和功能安全为核心,逐步拓展周边配套产品的业务布局,全面助力各大主机厂与Tier 1厂商抢占市场先机。
在2025上海车展期间,我们看到紫光同芯展出了满足车-云-端安全性的数字钥匙整体解决方案、基于中国首获CC EAL6+认证芯片的车联网安全解决方案、车载eSIM解决方案等。据悉,其汽车安全芯片已在多家头部Tier1和主机厂量产落地,年出货量数百万颗。
此外,在功率器件方面,紫光同芯展出了全国产650V IGBT单管、全国产低导通电阻MOSFET和功率器件模块,支持多种封装形式,具备高性能和高可靠性,能够满足客户多方位的需求,目前已获得多家主机厂和Tier 1的认可。
写在最后
在汽车芯片的“内卷”浪潮中,紫光同芯以THA6系列证明,真正的竞争力不在于价格厮杀,而在于技术深耕与生态构建。
从ASIL D认证的突破,到与头部车企、Tier1的深度合作,再到汽车安全芯片、功率半导体的全面布局,紫光同芯正以“技术+生态”双轮驱动,重塑国产车规MCU的全球竞争力。
未来,随着汽车电子架构的持续演进,紫光同芯能否带领“中国芯”在国际舞台占据更核心的位置?答案或许就在其坚持的长期主义与创新基因之中。
发表评论